5660

积分

0

好友

47

主题

论坛元老

[小说散文] 老街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4 11:17:39 来自: | 查看: 9000| 回复: 3
本帖最后由 面朝大海 于 2018-12-18 08:22 编辑

胡场老街



      胡场老街是顺着通顺河的一溜湾子,对门四户南北向,中间一条3米多宽的巷道,弯弯曲曲,十里八乡的人都把这个地方称之为老街。老街又分上街和下街,分界线是一条南北向通往乡公所的大道,西边的称上街,东边的称下街。
      过去的老街远没有现在这么多户数。拿下街来说,通顺河边到318国道,住着四排住户,不足百米的高台上住着3排人家。北边的厨房后面是河,南边住着的一排背靠背还有一排房子,这排房子的对面断层式的还有一排房子。这排房子地势较低,站在高台上,看这排房子的大门,似乎要低头。离得远一些,就只能看见房子的屋脊和房梁。这一排住户较另外三排住户要少。那个时候,这一排建有大队部,旁边有一条清水长流的沟渠。大队部礼堂前边筑有旗台,高高的旗杆上,常常升起迎风飘扬的国旗。这排房子的后面是集体粮站,粮站的仓库顺沟渠的左边而建,一直延伸至公路。粮站打了院墙,院墙伸到沟心,若非水落石出时节,你是很难从这里窜进粮站的。
      沟渠的右边是旅社和集体供销社、新华书店。新华书店有许多的娃娃书,只要一分钱就可以租一本翻看,但是不能带出书店。过了马路,有一家旅社,其对门是集体餐馆,我们叫它小饮食业和大饮食业,所谓小饮食业,即是指餐馆兼营早点。餐馆挺大,三排十五张八仙桌摆在大厅,板凳是封闭型大口字连条凳,与桌子形成一个个有趣的“回”字。在大门的入口处一侧有卖票的窗口,大厅的后面才是操作间。操作间里有大大的水池,用活动木板盖着,四周有一圈水槽。所谓大饮食业,即是名副其实的饭馆,只在中午和晚上提供饭菜。那里的大锅大灶和煤炉灶,我们在买早点的时候见过。小饮食业里最有印象的早点是鳝鱼米粉、包面、油条和冲担锅盔,大饮食业的师傅怎样做菜,做了些啥,不知道,从来没有在那里吃过饭。记得老街上一位年龄较大的尹师傅,就是小饮食业的大师傅,专门做鳝鱼米粉。老街的熟人去端米粉的时候,他会不动声色地用那把油腻腻的黑铁瓢,从锅里捞出一些连着肉的骨头,倒进碗里,还会多给点糊汤。他下粉的动作特别娴熟,左手一瓢糊汤入碗,紧接着左右手开弓,右手将大桶里泡好的细米粉抓一把放入左手上的捞具,然后将捞具沉入开水锅,迅速地提起,用两根硕长的筷子在捞具边沿轻轻敲击两下,再把米粉弧线似的一拖一甩,挑入碗中,加点葱花、香油就OK了。小时候喜欢看他那优雅的弧线,可往往口水就不知不觉流下来了。饮食业的旁边是废品收购站、法庭和信用社。这些都是后来建的集体单位,我们叫它新街。再后来,这里也是老街的一部分了。那时候,收购站里生意比较红火,废品实行分类收购,废铜烂铁、书报纸张、牙膏皮、玻璃渣,反正什么东西都回收,没有浪费的。
      解放前,高台上的街是主街,是正宗的老街,那里绝大部分住户是做生意的,砖瓦房比其他地方多。如开作坊染坊的,卖柴米油盐的,牛行马行,祠堂庙宇都有。当然了,也有茅草屋。这里地势较周边高出不少,即使是1954年的大水,也淹不到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那时候,房子建的都不算大,更不用说后面的厨房了。因此,每家每户的后面都自然地留出一些空地来,又形成了道,房子与房子之间还有小巷,进进出出四通八达,十分方便。解放后,有了集体的供销合作社,这里主要就是居民街了,少了商业气息。
      那时候的老街,是喧嚣热闹的。小时候,这里就是我们的天地,是我们以为的中心,仿佛世界就只有这么大。白天,我们在老街上捉迷藏、转圈圈、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丢手绢、过五关、滚铁环、弹珠子、板撇撇,踩高跷,老鹰抓小鸡、丁丁跌脚、甩大炮、过家家,玩得不亦乐乎。那时候,每家每户少说也有三四个娃,多的六七个,眼睛一看,满街都是娃。间隔两三岁,就不是一个群里的玩伴。上街和下街的娃,不到上学,不成为同学,也玩不到一块去。等上了学,不是关系特别好的同学,也不会上下走动。那时候,大娃有大娃的队伍,小娃有小娃的队伍,男娃有男娃的玩法,女娃有女娃的玩法。转圈圈的时候,唱着的歌谣正好应证这一点,“童哥老童哥老转梭罗,娃儿大小一窝坨”。也有小弟弟小妹妹要跟着哥哥姐姐去玩的,甩也甩不脱。最好玩的还是街心一段光光溜溜断断续续的石头路,我们踩在上面,练劈叉。夏天的中午,故意打赤脚在上面走,体验石头被太阳烤得火辣辣的温度,然后跳跳地跑到边上的土路上去,嘻嘻哈哈。夏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门前泼撒一些水,把竹床靠椅搬出来,本来不算宽的街道变得狭窄,成为集体露天营地,我们在这里乘凉打扇,听故事,数星星。喧嚣了一天的老街逐渐进入梦乡。
       自来水没有使用之前,我们下街有三个码头,一个是大桥旁的码头,一个是中间的石码头,后来又新建了一个砖码头。码头下边洗衣浆裳的,淘米洗菜的,人员来来往往。棒槌声,谈笑声,河边生机灵动。最好玩的是中间的石码头,全部是用厚厚的大块的条石建成,两块石头拼成一级台阶,有横着放的,有竖着放的,石头上雕刻有字。夏天中午炎热的时候,我们跑到这里的石阶上坐着避暑,这里两边的大树浓荫蔽日,又有河风,特别凉快。小的时候不懂上面的意思,模糊地看着一些什么故显考(妣)XX之类的。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破四旧时,将一些大户人家坟地的墓碑毁了用来做的码头。现在想想,祖宗有灵,会不会骂后世子孙哦。再一想,有什么值得在乎的,千百年来,多少帝王将相的坟墓不也是被人掘了。千古兴亡事,都付笑谈中。有时候河中心有鸭划子,一个人撑着篙子,两个鹭鸶在船上,鹭鸶时不时被赶下水,不一会儿鹭鸶衔着鱼出水,划船的用篙子把鹭鸶搭上来,提起鹭鸶脖子就将它嘴里的鱼拉出来丢进船舱。每天傍晚,街上一家下丝网的就划着船,在河中心将整理好的丝网放入水中,一大早就收网,将收获的鱼拿到集市上去卖。有时候也会看到大船,装着农副产品在河心走过。听大人们讲,上街和我们一般大小的一个男孩子,是在河边用小麦换来的,人们叫他鲁记。那户人家的对面有一个胖子姑娘,姓罗,特别的矮,特别的胖,屁股像笆篓,人们叫她罗胖子。一群不醒世的孩子游到一起后,串起来在街心跑,大声叫唱,“胖子胖,挑箩筐,挑不起,喊娘娘,娘娘到了屋,胖子还在开县哭!”
      那时候的老街,是温馨和谐的。当我们稍微长大一些,能够力所能及的为家里做点事情,就在河坡上捡柴禾,掏知了壳,也是三五成群。大人们从来不用担心我们。我们就像是放在外面的散牛,到了吃饭的时候就自然归家了。家家户户厨房的炊烟升起的时候,说不定你正烧火做饭好不得,邻居家的小厨师就会跑过来借一勺子油,一勺子盐。有些家里大人出去做事了,一群小孩子可以在别人家里捉迷藏,甚至爬到床上滚,闹翻天。也没见哪家的大人回来发脾气。大家都很自由。偶尔算命的瞎子先生走过,点着竹篙,背着二胡和抽签的皮盒子,手里的铜叮当发出声来,也会让一群小孩子跟着跑半天。那时候,乡村赤脚医生打防疫针,都是上门服务,挨家挨户走。每家每户的大门都是开开的,也没见少什么东西。要上学的时候,我们也会听到菜园大队打的上工铃,队长在街心喊,今天带什么工具,干什么。冬天,晴好的天气时,大家聚在门口晒太阳,谈天说地,手里却不空,勤快的小媳妇织毛衣,婆婆做鞋子。中午吃饭时间,大人们喜欢端着碗蹲在大门口吃,每走过一人,一句“有偏您呐”就脱口而出。在老街长大,几乎就没有看见谁家与谁家发生过争吵。或许是有矛盾的,但只是大人之间的矛盾,我们压根就不关心不知道。
       这样的老街,在我们的心里扎了根。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到老街,看到高大起来的楼房越来越多,看到家家户户紧闭的大门,看不见串在一起游戏的儿童,听不到欢快的声音,就觉得老街变得深沉沧桑。再看着鲜有人去早已没落的水码头以及再也找不到的四通八达的小街巷,看着那些探出头来盯着我们瞧的不再熟悉的面庞,留下的唯有感伤。

2541

积分

4

好友

231

主题

发表于 2018-12-4 15:23:03 来自:
不禁勾起了儿时的回忆!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5660

积分

0

好友

47

主题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8-12-9 10:12:38 来自:
儿时的记忆总是美好的。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7万

积分

11

好友

1812

主题

发表于 2018-12-9 10:15:44 来自:
欣赏!!!!!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