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

积分

6

好友

136

主题

发表于 2020-7-23 07:57:10 来自: | 查看: 2901| 回复: 0
满月1.jpg
  “满月剃胎头”是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的风俗。剃胎头也叫“落胎发”,据说胎毛剃得越干净,孩子今后的头发长得越乌黑、越浓密。
  先讲一个故事。话说清朝有个县老爷要去上任,但头发还没理,命下人上大街去找理发匠。
  理发匠想,我从来没给县老爷剃过头,要对县老爷讲什么好呢?他右手提着剃篮,左手拿着剃刀,一进县衙便喊:“开刀。”县老爷不悦,辞去另找。
  第二个理发匠给县老爷理发时,县老爷的孩子在剃篮里玩刀。他想,要是小孩被刀割破,那可不得了。便说:“剃头刀割耳朵。”刚要开始理,县老爷一听害怕了,又辞去再找。
  第三个理发匠理着发,自言自语地说,我去年理一年发,赚了点钱,置了一件棉被,被贼子偷走了,算是给这个贼子白白理了一年发。县老爷只听得后半句,误以为是在骂他,刚要发作,下人来报:“上任时间到。”县老爷站起身扭头就上任去了,头上还剩一块半月大的头发没理完。所以民间有这样的传统,小孩满月剃胎头时,要留下一块半月大的“杏褡”不理,希望孩子长大能当官入仕途。
  在农村,婴儿头上的“杏褡”也叫“命纠子”,多是留在头顶门的“斗米窝(星)”处。“斗米窝”也叫百会穴,准确地说,在头顶两耳尖交汇线与鼻梁向头顶延长线的交叉处。婴儿的“斗米窝”没有长满,一直是跳着的,老人说,要吃一斗米后,也就是说要在婴儿周岁之间才闭合。“斗米窝(星)”是个虚险位置,不能触摸,所以理发匠在给婴儿剃胎头时,干脆留下那么一块不剃,这也许是留“杏褡”的真正由来。现如今,孕妇营养充足,孩子生下来“斗米窝”就饱满,也不是稀奇事。
  老沔阳给娇宝儿子留“鸭尾巴”也是一个古老习俗,人们也非常看重。“鸭尾巴”留在孩子的后脑勺上,有的小孩十岁了都没有剪掉,“鸭尾巴”长长了,就成了“鸭尾巴辫”。过去,生小孩要请算命先生排生辰八字,比如孩子可能犯三灾八难,不好养活,就要留有“鸭尾巴”来辟邪,这纯属是没有历史考证的迷信。彼时,一旦孩子剪掉了“鸭尾巴”,标志着孩子进入了幼学之年。给小孩戴手箍、脚箍、银项圈、长命锁之类,做家长的也是怕孩子不成人,故佩戴以示祈求,来拴住、套牢,逢凶化吉。
  鸿运当头起,一生圆满。民间一直流传着满月之后剃胎头时,头发要剃光的风俗,亦称“童秃”。旧时,剃头师傅最赚钱的生意是为男婴剃胎头,他们可以得到二倍甚至数倍的报酬。在那乡风纯朴的年月里,剃头师傅多是上门服务,胎头剃完后,还有好烟抽,干茶(糖心蛋)喝。但剃胎头的生意并非人人可接,稍有不慎,刮破了皮肉可就惹大麻烦了。从前,剃满月头只用剃刀,不用推剪,师傅须隔夜磨好,举刀眯眼看刀锋,发现稍有不平或细口,就反复在荡刀布上反复撇刮,直到平整。剃胎头时,先用蘸有肥皂水的小毛刷,打湿胎发,然后下刀,其过程尽量麻利。剃下的胎发用红纸包裹,由家长保管,或将它挂在床前,或置于产妇的化妆盒内。至于用胎发做毛笔做纪念品,那是后来才流行起来的。
  老家有个剃头的游师傅,他身单力薄,干农活吃不消,其父母就为他拜村上的老剃头匠为师,学了剃头。农村人不讲究,年长的多剃光头,孩子剃个“杏褡”头。刚开始,游师傅给师傅打下手,学洗头、洗胡子、剃光头、剪“杏褡”,从师三年,师傅送的一套剃头家艺,算是出师了。后进了公社办的集体综合厂,成了地地道道的剃头匠。可他就是不给婴儿剃胎头,一是怕伤着孩子,二是不懂剃胎头的那些习俗。也难怪,农村给孩子剃胎头,多是接的是些老师傅。
  那么,剃胎头有哪些习俗呢?在老沔阳,剃头师傅剃胎头有许多规矩。选日不如撞日,师傅进门时要说些祝贺的话,如“一进大门步步宽,脚上踏着紫金砖,紫金砖上生莲子,莲子上面落凤凰,凤凰不落无宝地,状元一定出在你府上”等,朗朗上口,充满喜庆,接着是给婴儿剃胎发开始。婴儿由产妇抱着,有时也会发出啼哭声,师傅就要有办法去逗婴儿停止哭闹,顺利的把胎发剃完。最后,要在婴儿头上抹些痱子粉,以防感染和头发不会粘在身上。
  追忆过往的岁月,就如剃头挑子一样,一头冷来一头热。相比其他手艺的日渐冷寂、日渐消逝,可剃头匠也算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手艺之一。尽管现在满月剃胎头依然流行,但有几个孩子的家庭少得可怜,算命先生排八字,剃头师傅剃胎头这些手艺,早已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文/思乡远梦)
满月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