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静默如谜

[民间文艺] 沔阳习俗趣话

查看: 36228| 回复: 109

3万

积分

16

好友

215

主题

发表于 2017-12-25 15:28:43 来自:
   
沔阳有个习俗,每年除夕之夜,家长都要给孩子们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代表着对孩子新一年的祝福,其实,“压岁”不一定要用钱,古今不用钱为孩子“压岁”的不乏其例。宋代大文豪苏轼给其子苏迈的就是一只普通的砚台,并以亲手刻在砚台上的“以此进道常若温,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的砚铭激励儿子。如果长辈们在春节送给孩子们的是能够激发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压岁物”、“压岁言”,可能会更有意义,也不失为一种好风尚。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3万

积分

16

好友

215

主题

发表于 2017-12-25 15:29:31 来自:
过年期间禁忌
古今目
过年通常从初一到初五为止,初五之后就要隔开,表示这个年已经过了,开始要恢复正常生活了。常规习俗过年有一些禁忌,例如过年不要生气骂人、打小孩等等**以下是过年一般人常听到的禁忌。
大年初一:
1.已嫁之女不可回娘家,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其中的含意是嫁出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媳妇要帮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2.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过去的常规,穷人家才吃稀饭,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干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因此为表尊敬其他的人,首先不要吃荤,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药之外,其他的人,一般的补品补药初一最好不要吃。
3.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表示对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4.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年初一时对方还在睡梦中,不要跟对方拜年,等对方起床后再拜年,因为你给还在睡觉的人拜年,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上。
初一、初二忌洗衣: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要洗衣服。
初一到初五:
1.白天不可午睡:过年期间白天睡午觉,表示整年度都会很懒惰,其中的含意是因为过年期间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人很失礼。
2.忌倒污水、垃圾、扫地:过年期间不要从事洒扫的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
3.过年期间不要让别人从自己口袋里掏东西,这样表示整年度钱财都会被人家掏走。
4.忌向人讨债:过年期间不管是被要债或者是跟人家要债的人,在一整年都会很倒楣,因此忌讳向人讨债。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3万

积分

16

好友

215

主题

发表于 2017-12-25 15:30:21 来自:
刘长明
过去在沔阳民间,农村有许多关于本命年的习俗。
本命年就是十二年一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万事不顺,多事之秋。认为本命年犯太岁,民间有“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所以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
生肖属相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终生不能更改的标记和吉祥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生肖吉祥文化,既是我国弥足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也是海外华人维系民族情感和传统文化的纽带。古代人们还把“艾叶”作为生肖文化的图腾。
“本命年”这一说法早在西汉就有了,起源于中国的十二生肖和“崇红”心理。在我国古代,人们是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天干地支的组合来记住所生的年份,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人们就采用鼠、牛等十二种动物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种动物来作为这一年的属相。本命年就是按照十二生肖属相循环往复推出来的,它与十二生肖紧密相连。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12年人们就要遇到一次自己的本命年,这样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为12岁、24岁、36岁、48岁、60岁**我国许多民族都有重视老人的60岁生日的习俗,俗称“花甲”,花甲为一生中第5个本命年,也是干支纪年的一个轮回,须好好庆祝,以此寄托人们企求长寿、健康、吉祥的愿望。
传说人逢本命年的时候,生肖守护神要去天庭参拜,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去述职,或是去会餐、开会等,这个时候对人的保护力就会减弱,妖魔邪祟就会乘虚而入。在民间,有人认为,“本命年”里遇到的很多厄运,只有进行禳解,才能化解。红色能够去灾辟邪。
为什么红色能够去灾辟邪呢?这源于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崇拜。红色辟邪,红色吉祥,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虽然时代在变迁,但这种尚红思想却没有变,新年贴红对联,汉族的旧式婚礼中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红蜡烛、新科的红榜等等,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因此“本命年”的人在农历腊月三十那天,从日落到第二天日出,都要系红腰带,穿红衣服,有的随身佩带的饰物也用红丝绳系挂,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以此来避邪驱恶,祈求吉利。后来被人们发扬光大,连内裤,袜子都要红色,还要红鞋垫,踩小人,都是表达了人们驱灾辟邪的愿望。
每到本命年时,不论大人小孩都要系上红色的腰带,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本命年的人们将之系在腰间、手腕上,这样便可消解灾祸、化凶为吉。
“本命年服饰”不仅仅是人们本命年崇红的民俗习惯,同时也是传达爱意及相互祝福表现形式。民俗习惯的本命年服饰通常是指“老三样”,即红袜子、红内裤和红腰带。传统中这些习惯,都是亲朋好友之间送给要过本命年亲人的一种表达祝福的礼品。后来发展到从头到脚服饰类包括红色睡衣、内衣、文胸、秋衣裤、袜子、丝巾,还有手工刺绣鞋垫等。民俗习俗认为本命年结婚不好,就有人沿深到以送辟邪“艾叶”为题材,龙凤嫁衣类的情侣内衣。
本命年还有拜祭“本命神”的风俗,以求延寿。本命神的说法来源于道教。道教吸收民间流行的“本命”说法,提出“本命星”、“本命年”、“本命日”的理论。凡本人的出生年在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叫本命。元辰,也叫本命年。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自然与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对于本命神,有的地方叫“本命守命星君”,有的叫“本命元辰”,统称为六十甲子神。以甲子年为首,六十年内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本命神。按照道教的说法,修真炼性须致力于本命元辰,本命年或平常年份礼拜本命元辰,会消灾获福,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3万

积分

16

好友

215

主题

发表于 2017-12-25 15:31:12 来自:
刘长明
旧时,在沔阳农村,当男子到了二十岁,女子到了十五岁,就要举行“成年礼”的习俗。举行成年礼后,说明已由少年进入了成年,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比如家族中的议事权,社会事务的参与权,与此同时,也开始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如纳税、服兵役、赡养父母等。可见,一个人进入成年后,不仅是他自己的事情,而且也是社会关注的事情。因此一个人进入成年时要举行成年礼。
男子的成年礼称“冠礼”。旧时,男子到了20岁时必须举行加冠礼,由男子向其父母及族长等致三加礼,男子父母为其另起名字,并带其谒见同族各族老和本家亲友,谓之“男子二十而冠,其早者亦在十七、八岁”。加冠礼后,暗示孩子此后应谨慎从事,不能再象孩童那样毛毛躁躁了。先冠巾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整齐,辞气和顺,谈话办事,都应象大人的样子了。
加冠礼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三道重要程序,分三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加冠礼仪式一般是:
1、由族长或德高望重,懂得各项人生礼仪、且子孙满堂的人任司仪;
2、设一草席于前厅,行冠巾礼的男子坐在草席上面,脸朝屋内;司仪替冠巾礼的男子梳头、结帻、戴帽、盛服;
3、在男子父亲的带领下,在祖先的灵龛跪拜,向祖先致敬,告知历代先人,后代已长大成人。
成年礼有严格的仪式,身份阶层不同,仪程简繁有别。据《仪礼·士冠礼》记载,秦汉以前,对士的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的。冠礼一般在宗庙里举行,由冠者的父亲或兄长主持。另有专门负责加冠的人,这加冠的人被称为“宾”。通常是父兄的僚友。事前须再三敦请方答应而来。行冠礼时,宾要给冠者戴三次帽子:第一次是一顶用黑麻布做成的,叫做“缁布冠”;第二次是一顶用几块白鹿布拼接成的,叫做“皮弁”;第三次是一种用白葛布或者丝帛制成的平顶帽,颜色红中带黑,与雀头相似,故称作“爵弁”。三顶帽意义各不相同。缁布冠表示冠者从此有治人的特权,皮弁表示从此有服兵役的义务,爵弁表示从此有参加祭祀活动的权利。宾加冠时要有一个助手,称作“赞”,大抵是负责接递帽子。宾一边加冠,一边还得念念有词,讲一些对冠者劝诫和祝福的话。三次加冠毕,主人要设宴招待宾赞等人,叫做“礼宾”。接着冠者人家拜见母亲,再由宾为其起个“字”,然后依次拜见兄、弟、赞,入室拜见姑姊。这以后,冠者换一身玄色衣帽,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乡大夫,乡先生等。最后,主人向宾敬酒,赠送礼品,冠礼方才结束。
只有成人才可以结婚,因此,成年礼成为婚礼之前必须经过的程序,是婚礼的前奏曲。
古人规定:男子二十岁为进入成年的标准年龄,可举行冠礼。冠即帽子,又称“元服”,《汉书·昭帝纪》“[元凤]四年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颜师古注云:“元,首也;冠者,首之所着,故曰元服。”古代贵族成年人参加社会活动时必须戴帽子。《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又《冠义》云:“已冠而字之,成冠之道也。”此言,男子到了二十便要行加冠礼,还要起个字(别名),表示他已不同于前,而是一个成人了。
女子的成年礼称“及笄”。及笄要早于男子。《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及笄。”《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旧时因此称女子十五岁为“及笄”。但古时重男轻女,男子成年所要获得的社会地位和履行的社会义务,女子一般不必承担,因之女子的成年礼更多地是指女子已具备了可以出嫁的资格,所以,“及笄”往往也指女子已到可以出嫁的年龄。恐怕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后来一般在结婚前夕才为女子行笄礼。《杭州府志》“女子于归(出嫁——引者)曰,母为之加笄。”笄礼也有固定时间,据《东京梦华录》:“清明节,子女及笄者,多以是日上头。”女子的笄礼程序与冠礼大致相同,但规模要小些,主持人是女性家长,宾和赞亦由女人担任。笄,即簪子,加笄时,先把幼年时的“总角”发式改变一下,将头发拢到头上绾成一个髻。笄礼后即可嫁人。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7万

积分

11

好友

1812

主题

发表于 2017-12-25 20:33:20 来自:
顶!!!!!!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3万

积分

16

好友

215

主题

发表于 2017-12-26 12:51:20 来自:
老糊涂仙 发表于 2017-12-25 20:33
顶!!!!!!

感谢老仙和老师们的辛苦组稿编辑!值得大家赏读和收藏!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3万

积分

16

好友

215

主题

发表于 2017-12-26 12:52:08 来自:
婚姻风俗
结婚贴双喜字
   
囍,习惯称作“双喜”,它是一个汉字,也是一个图符。双喜字是中国传统的结婚必备用品,哪家人家里要办嫁娶喜事,都会在家里贴上喜气洋洋的双喜字以示喜庆。即使是今天,在有新人喜结连理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专门为新人准备的婚庆吉祥剪纸作品。贴双喜字其实是很有讲究的,那么如何贴双喜字呢?双喜字的由来又是怎样的呢?
双喜是把两个喜字结合在一起,但不是两个喜字相加,结合以后实际是一个新的固定的符号。因它由两个喜字合成,故有“双喜”之称。在民间,它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吉祥符。当今社会,人家嫁娶,都要在门口左右贴大囍字,娶亲的汽车上也要贴囍。新房之中,家具、墙壁、门窗也多贴囍。贴在屋顶四角的囍倒置,俗称“喜到”,以“倒”谐“到”之音。新婚所用的被褥、妆奁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用品,也多织绣、图绘囍字。锦缎被面有织“龙凤双囍”者,是龙凤围绕囍的纹图。又有“双凤双喜”,是双凤围绕囍的纹图。
传说当年王安石进京赶考,途径马员外的大门前,见到灯笼上面写着“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的半边招婚对联,不禁吟诵了几遍。他进京考试交卷很快,主考官想面试他一下,就指着门厅前的飞虎大旗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没费一点劲就答上在路上见到的那半招婚对联,主考官赞叹不已。等他回家再走马家大门时,王安石即用考官的联语应对。马员外见王安石才思敏捷,一表人才,因得到如此乘龙快婿而心中大喜。洞房花烛之时,又得知金榜题名,王安石大喜过望,立即铺纸濡墨,挥毫连写两个大喜字,意为“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以表达喜上加喜的心境。从此,“囍”就成为喜庆、尤其是婚庆的吉庆符瑞。
喜字讲究成双成对,如果单扇门,则门的正反面都应贴喜字。
家居内的装饰喜字也以双数为宜,讨个好彩头。(根据习惯不同,有些地域新娘的回门喜字贴单数)
如近期有邻居成亲,小区的大门、井盖喜字还未脱落的,不要摘除喜字。尽量买同样或稍大一点型号的喜字盖住原有喜字,寓意“喜上加喜”。
家中的喜字除镜子、电器等会妨碍日常生活的喜字婚礼第二天可摘除外,大门的喜字最好不要撕扯,让其自然脱落,或在结婚一年后再进行清理。
过年时人们为了图个口彩,习惯将“福”字倒贴,但是喜字千万不可倒贴,要保持水平位置贴正,不要创新以给别人奇怪的印象。
双喜字有很多样式,隐含了多种美好的寓意:
端正规整的大喜字贴在出入的每扇门、客厅的玻璃、阳台窗户上;
心型双喜字称为“心心相印”,一般贴在家里顶灯、台灯、落地灯的灯罩上;
龙凤围绕的双喜字称为“龙凤呈祥”,贴在家中的各面镜子上;
双凤围绕的双喜字称为“凤舞蝶飞”,一般贴在梳妆台上;
喜鹊围绕的双喜字称为“喜迎吉庆”,一般贴在家里的电视、音响电器上;
含有游鱼的双喜字称为“年年有余”,一般贴在微波炉、冰箱、厨房用具上;
双喜字内有娃娃图案的称为“早生贵子”,摆放在洞房的床上或贴在床头;
其他装饰小型双喜字,可随喜好贴在家具、门框、相框上做装饰,增添喜气。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3万

积分

16

好友

215

主题

发表于 2017-12-26 12:52:56 来自:
抬头嫁女低头娶媳

张秀林
俗话说,“抬头嫁姑娘,低头娶媳妇。”沔阳(今仙桃)民间男婚女嫁中,还真有这么个风俗。说起这一风俗的来历,请听一段故事。
很久以前,沔阳乡下有户杨姓人家,有女名叫慧玉。16岁嫁到离家不远的小镇上,婆家姓周,丈夫叫聚财。那年月,男尊女卑,姑娘出嫁,都是娘家人亲自送到婆家,而且还要带上许多陪嫁的嫁妆。慧玉就是在父、兄陪同下,自己徒步走到婆家的。
小两口成婚后,倒是男欢女爱,情投意合,关系好得不得了。聚财妈见儿子把慧玉当成心肝宝贝,心里很不痛快,骂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婆婆奈何不了儿子,把一肚子气发泄在媳妇身上。不是说慧玉起床迟了,就是嫌慧玉不会做家务,甚至说媳妇是个狐狸精,迷惑了她儿子。婆婆横挑鼻子竖挑眼,挖空心思找毛病。慧玉实在忍无可忍,有时辩白两句,招来的更是恶语相向,公然骂她是贱女人。
慧玉气得直哭,“妈,您骂我啥我都可以接受,骂我贱女人,我可受不了。我到您家,侍候丈夫,孝敬公婆,尊守妇道,不知这个贱字从何说起。”慧玉争辩说。婆婆冷笑,“不贱?能自己送上门?不贱?能把我儿子迷得神昏颠倒?”婆婆连讽带刺地说,“往后,我儿子不好好做人,我找你算账。”
慧玉无端受婆婆的辱骂,伤心极了,一气之下跑回了娘家。将在婆家受的委屈向妈妈哭诉了一遍。慧玉妈听了火冒三丈,要女儿安心住下,到时候她会整治周家的恶婆婆,把那些臭规矩整过来。
慧玉气走后,聚财咋想也想不通,他与慧玉新婚燕尔,夫妻恩爱有啥错?一个大男人,不能保护自己心爱的人,自觉脸上无光。他成天躺在床上生闷气,不吃不喝,对家人不理不睬。他妈劝他别把慧玉记在心上,她走了,妈再给你娶一个。聚财说:“除了慧玉,您给我娶个天仙我也不要。”
聚财妈见儿子一个心眼想慧玉,竟以死相拼,她无辙了。唯恐时间久了,儿子闹出病来,只好厚着脸皮上杨家去接慧玉。谁料,连慧玉的面也没见着,见到亲家母,她陪着笑脸说:“亲家,我今天特地来接慧玉回家**”没等聚财妈把话说完,慧玉妈没好气地说:“哎哟,真是不敢当,我养了个贱丫头,怎敢劳你贵人的驾?接回去就免提了,今天当面把话说明白,看我家慧玉做了啥见不得人的事,是她的错,听凭贵人处置。如果无中生有,我今天跟你没完。”
“亲家,都怪我这张臭嘴瞎说,气头上的话您别当真,我给您赔个不是,您让我把慧玉接回去吧。”“没那容易的事,大街上打了人,想到茅坑角里赔礼,没门!”“那您说咋办呢?”“要我女儿回去不难,你家必须吹吹打打再来娶亲,用花轿抬回去。我们没做亏心事,要抬头嫁姑娘。”聚财妈见亲家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多说也没益,只好灰溜溜地回家。
聚财妈把慧玉娘家的态度和条件告诉了老伴和儿子,向爷俩讨主意。老伴说:“慧玉是个好媳妇,是我们把她气走的,应该用轿子抬回来。”聚财附合说:“爸爸说得对,应该**应该**”
周家择了良辰吉日,请来亲友,聚财和媒人亲友一起,抬着花轿,吹吹打打上杨家娶亲。为了接回慧玉,聚财向岳父岳母鞠躬、行礼,代妈赔礼道歉。女婿诚心诚意用真情感动了慧玉妈,才让慧玉坐上花轿,风风光光回到了婆家。
用花轿娶媳妇,正是抬头嫁姑娘,低头娶媳妇的具体行动,大快人心。大得人心。乡亲们都说这种娶亲的形式好,寻常百姓家,家家都有儿和女,谁不想图个热闹,图个风光,谁不盼自己的女儿嫁到婆家受尊重?于是,大伙都自觉地跟着学,抬头嫁姑娘,要男方用花轿娶亲。久而久之,用花轿娶亲就成了婚嫁中的习俗。
随着社会的进步,娶亲的形式也在变,娶亲最初坐花轿,后来骑马,坐人力轿车,现在还坐上了小轿车。尽管娶亲用的交通工具在不断地变化,抬头嫁姑娘,低头娶媳妇,热热闹闹娶亲的习俗未变,并沿袭至今。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3万

积分

16

好友

215

主题

发表于 2017-12-26 12:54:07 来自:
发八接八
王新年
过去沔阳一带男女青年订婚,主要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训,男女青年之间是不能谈论个人婚姻的,必须由媒人出面撮合,或是由男女青年的一方请出人来做媒,再由媒人出面撮合,男女双方的父母同意后,用“发八接八”的形式把婚姻决定下来。
青年男女订亲,先由女方发八,有几种情况:过去挨亲结亲的居多,如姑表结亲。订亲商议好后,共同请出媒人。个别指腹为婚的,多见同窗、同袍者。分娩后,双方都是女孩的结为姊妹,如双方生男的结为弟兄,如属男女的结为亲家,聘请媒人正式把关系定下来。一般男方托媒说亲。一家有女百家求,由媒人牵红线结亲。女方有意向接受,就私下探访(即访人家),满意就行。男女双方合“八”字,这一过程由算命先生推演,贴合稳妥后,才书写八字书帖。
填写好的八字封套帖装入拜帖盒内,由女方用八个穿眼硬币,用彩色丝线缠绕。每个钱眼缀一朵绒球花,固定在封套两边。封盒,用红布包扎起来,由女方的同辈弟兄背着送到男家。男方要给背八帖人礼金(即红包)。媒人与背八帖人骑马或坐轿(黑色的),到了男家将八帖盒恭置桌上。男方放鞭炮迎接。举行订婚仪式后,将八帖供在神龛上,请来至亲好友作为订婚见证人。这个由双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下来的娃娃亲,它如同法律一样,定了铁案。无论任何一方是不得随便否认悔婚的,至及笄之年,由男方启媒提亲,议定结婚之期。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3万

积分

16

好友

215

主题

发表于 2017-12-26 12:55:09 来自:
结婚礼套
王新年
男女到及笄之年,男方喂喜猪,背上擦红靛。农村一般都是喂敞猪,即使对别人家农事有点危害,只能趋逐,不能追打。男方启媒提亲,女方答应把人,男方举行报日酒宴,定期取亲。
男婚女嫁对邻里乡亲在正期前天,要安排专人到各户相请,某家的儿子(女)结婚,请您喝杯喜酒。被请家答:明天去送敬贺。就算请到了,这一礼套,现时要吃便饭,不请自来,已不复存在。
娶亲时花轿的轿顶与打锣的点子也有讲究。到女家只能打九九长寿,不能打七子团圆和十三太保点子。姑娘接到后,离开女方的家就可以打十三太保了。因姑娘尚在娘家闺中,是忌讳“生、养”不雅字眼的。花轿是百子图雕成,传说周文王有99个儿子,收雷震子为幺儿子,成为“百子”,只有新娘有资格稳坐,女方看到也自豪、高兴。随花轿行进有一对搬“高照子的”,是贴男家“官姓”的,一个搬镜屏的为前导,镜挡煞气,趋邪用。花轿顶上娶亲时装有一个用红布系着的葫芦型的八方镜,同样也属趋邪保新人平安之用。离开女方家,花轿顶上换装“麒麟送子”或“一路平安”的轿顶。
据传说:早期花轿接着新娘后,只关门,不上锁,从梁祝姻缘后,出了事,以后的花轿就落锁了。
旧社会,新官人不随花轿娶亲,由男家安排一户嫡己的长辈担任“鞭亲家”,代表男家处理娶家的一切事务。进女家首先拜访厨师,给礼品,慰问辛劳。女方的开门利事(红包)都由鞭亲家出手,娶亲队伍,吹吹打打,三请三催,恭请新娘上道。女方姐妹及表亲为了凑趣,多次索要利事才开门。个别地方开门利事的标准是按女家置办的嫁奁的价值一次性丢齐。
花轿上道,男女双方娶、送亲的队伍拼起来放鞭凑热闹,有经验的“鞭亲家”,用几人分别备有鞭炮保存,以备不时之需,一直持续到出村庄。
沿途打锣与乐师傅交叉吹打行进,配合默契,节奏自然。途中如遇与另一娶亲花轿相遇,双方敲打紧锣密鼓的点子,乐师吹迎宾乐曲,表示互相迎送。如花轿是同方向的迎亲队伍,双方均作好充分准备,“抢上手”,奋力拼搏。抢到了上手,驻轿吹打,以胜利者姿态,放鞭、铳,欢请另一队经过。
当娶亲队伍进入男方村庄,男家在村头摆香案、茶点,迎接女方随轿而来的送亲贵宾。将贵宾请到准备好的民户里,由专人备好茶点及香烟招待,陪护,这为“拦亲家”。
牵亲婆这时“上任”了,布置新房,铺设被褥。说个四圆八句:帐子高挂,养的儿子会说话;枕头一丢,养的儿子像泥鳅;四角放枣子,养的儿子像老子”。
花轿由娶亲队伍抬着继续前进,举行“拦车马”仪式:大轿升东,住轿,取顶,新人立三揖。由在旁侍候的牵亲婆叫新娘站起来向后作三个揖,打发送亲的祖先返程。这时花轿抽出长轿杠,换上短的抬入大厅行周堂礼,入洞房行合卺礼。
过去,从订婚到结婚,男女双方不能见面,此时,揭掉盖头,才见到庐山真面目。礼毕,男方很隆重地吹吹打打,锣鼓喧天接亲家贵宾,即接亲家”入席赴宴。宴毕,也要热闹地送亲家。门外广场上也摆上与接亲家同样的摆设,但不同方向的供桌送行。
第二天由娘家的同辈人送来“三知茶”,包括糖果、炒米和汤元等,为三天端茶之用。这个礼节,主要是父母对女儿的关心,另一方面虽出嫁了,但离家未离亲,兄弟姐妹情深,如在娘家一样,新娘三天不出门,送客时只能送到门里面。
第二天下午“参厨”。新娘到厨房拜谢厨师劳神,也是表示以后接管厨事。
第七天回门,男女双方一同前往,探望岳父母,但不能在女家过夜,表示新婚一月不能空房,求得吉利,一月以后回“大门”,娘家派专人来接女儿回娘家。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3万

积分

16

好友

215

主题

发表于 2017-12-26 13:00:09 来自:
本帖最后由 静默如谜 于 2017-12-26 13:05 编辑

嫁女礼套
王新年
女家得到媒人的知报,知道了男家的婚期,着手准备嫁女的婚事。姑娘的辫子要挽起来,农村说的挽“韭菜把子”,乡里乡亲知道这个女的今年要出嫁了,亲戚家来接姑娘去吃“辞嫁饭”。
媒人在“报日”时,男方择的婚期用红纸书帖告知女方。
这天很隆重,男女双方不收礼金,举行酒宴。女方向男方要的几套衣服的数量与质量(绸缎)及女方身材尺码回报男方,以便正期妆新。
这段时间,闺阁女要作出嫁的充分准备,做嫁式鞋,其中必有媒人一双,表示酬劳,准新娘选购“花开并蒂”或“百年合好”的花样子,绣枕档。
女方为女儿出嫁置办嫁套一嫁妆。姑娘快长大成人,父母留心为女儿购置木料(或自家栽种的优质木材)存放备用。家境贫寒的办一桌(即秋箱,相当于现今的三八台)一衣箱一柜和围桶、大中小三等脚盆一套;家境好的办对箱对柜和“堂面”:桌、椅、凳及女方所用的炊具一套;个别富裕家庭的女儿出嫁,为了显示女家豪华,置办全幅嫁奁,包括细微末节的家俱一应俱全。随花轿送亲抬盒队伍数十抬,摆一里多路长,很气派。
女方嫁奁中的盂桶脚盆不作礼盒抬送,为了雅观,由年长者用棉花统袋统起来一人专挑,内面放有“利事”(红包),衣箱内放有糖果利事。女家还专门用一少年搬蚊帐。男家接亲时,首先接蚊帐,不给一定数量的红色,他拒绝交蚊帐。这在男方有这个准备,处理得很和谐。
出嫁的当天,女家举行陪“十姊妹”嫁宴,由邻里和表亲未婚女青少年喝出阁酒,表示向姊妹辞行。女家聘请的“开脸婆”,与男方的牵亲婆要求一样,选聘不丧偶,不重婚,无子女夭折,福禄寿喜齐全的妇女担任,为闺女梳妆用洋线(细线)扯脸。姑娘未开脸的为毛头女,就是我们所说“黄毛丫头”。姑娘到十五、六岁就出落得亭亭玉立,很漂亮。开脸后,头戴花冠,围有百褶裙,肩披彩网像要出演的花旦,很美的。旧社会十六岁的女孩,未出过门,未见世面,特别是男女接触的知识莫明其妙,这都要开脸婆逐一交待:遇事稳重、少语,一遍二遍不动脚,三遍四遍才起身;春潮来了要避开眼目处理妥当,注意卫生;闹房是越闹越发,不能反感,要系三根裤带(因裤是折腰的);另给一新手帕以备房事之用。
到了男家行周堂礼,两个“牵亲婆”将新娘从花轿内牵出时,新娘两只手里各有一个红包,私下给牵亲婆,意思是求得牵亲婆保护的酬谢。这个利事不过是礼节性的表示,都熟悉的俗礼,心有灵犀一点通。牵亲婆在闹房时,会礼貌地履行其职责的。
入洞房行合卺礼,由新郎揭盖头,喝交杯酒,表示夫唱妇随,白头到老。
闹房过后,男家女表亲有操新娘的衣箱的活动,向新娘要钥匙开箱。首先新娘要挽言谢拒,在再三要求下,还是要抄箱的。抄箱时要说吉祥的话:“抄箱、抄箱,五世其昌**”通过抄箱可以了解新娘在闺阁的生活规律、性格。小孩们不管抄箱有什么作用,起哄凑趣,只求抢红包和喜糖。这时小孩为了多得红包,不断向新娘端茶,端一杯得个红包,越多越高兴。在牵亲婆的劝说下,才停息下来。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3万

积分

16

好友

215

主题

发表于 2017-12-26 13:06:31 来自:
婚姻中男方的酒宴
王新年
过去农村男女青年结婚,男方需要办理许多次酒宴招待相关人士,以示对各方人士的尊重、支持和感谢。主要有:
启媒酒:男家启用原聘的冰人(即媒人),送给媒人先生礼品有两条鲤鱼,两瓶酒,两盒烟,到女家提亲。媒人坐上席。女方答应把人,定下婚期,双方各作婚嫁事宜。
报日酒:媒人向女方传递婚期,送达报日书签及给女方知报所有亲戚的婚嫁茶礼。亲戚六眷、邻居好友到男家赴宴,不收礼金。
开剪酒宴:这天是裁缝师傅为大。男家封利事给师傅,所需衣料,只能多尺,不能少寸。按女方要求,做好妆新衣服(包括新郎服)。
屠宰宴:这天屠宰师傅为大,同样要封利事,给礼品,宰的猪肉半边是上头给女方的,整个半边,一刀即就,不能另加搭头,屠宰师傅还要做好举行告祖用的“刀俎三牲”。
开案宴:厨师上任为了自身安全,防煞神作祟,将两把厨刀插在案上,,用围裙一盖,自己离开一时后开案,东家封开案利事,礼品和香烟、毛巾、肥皂都是双数。
上头酒宴:根据各地情况,正期前12天上头,向女方送去肉鱼,猪子不论大小,就是一个半边。如女方是置办全幅嫁奁的,男方要相应赶走猪上头。同时抬盒装有妆新衣物及化妆品。
陪媒宴:这天媒人为大,坐上席。媒人年长的坐大手,舅爷陪(舅爷来的多,不论亲疏,年长的出陪,其他的坐一般席位,不得争席位),年纪小的媒人坐小手,姑爷陪。
陪十弟兄酒宴:这天新郎为大。由表亲、同窗、邻里同辈未婚青少年作陪,十个人一桌。端盘送菜的设专人,出一碗菜放一小架鞭,菜出到八碗,开始给利事,有的地方,每出一碗菜,给一个红色端盘子的表示喜庆。
进亲酒宴:来亲为大,所有来亲全部安排在正厅赴宴。
陪新娘宴:酒席设在洞房内。席位与普通席一样,八人一桌。只要是女的都可以作陪。有的新娘年纪太轻,刚离开父母,加之环境生疏,心有余悸,由男方派一女的在旁或同桌的人帮助夹菜装起来,晚上闹房后,由牵亲婆复制,供新娘进食。
谢媒酒宴:农村有个戏谑俗语:新人进了房,媒人撂过墙,这种说法不妥。媒人在婚嫁期间要吃24个肉元子。这说明在双方多次往返,辛苦操劳,应予酬谢。同时还得到新娘送给的一双新鞋,感谢大冰人牵红线,成了今天“大人”。
这些酒宴,一般都要请当地有一定威望,精通婚娶习俗礼套,又能说会道的人来帮忙,这个人俗称“支宾先生”,支宾先生是男方婚姻全过程的当家人,至关重要。这个角色,即使是至亲好友帮忙,也要恭请下帖。支宾先生除了要处理好东家正常事务外,还要善于处理婚姻过程中的特殊事务。还要处理突发礼仪和打发来敬贺的所有来宾。如丐帮有组织的来贺,对江湖艺人的打发和来男方喝彩的人都应得到满意地酬谢,理所当然地也要得到正当谢宴。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3万

积分

16

好友

215

主题

发表于 2017-12-26 13:10:48 来自:
   
涂明炎
旧沔阳时,未婚的姑娘伢,被人称为黄毛丫头。就是说未出嫁的姑娘,雅气未消,胎毛未褪,不能称作“大人”。因此,姑娘伢出嫁前,必须扯脸,扯去脸上的汗毛。
扯脸,俗称开脸。开脸一般由女方的长辈、亲属来做,婶母、姑母、姨妈都行。开脸是不用剃头刀子的,用的是一根新棉线,套成两股。开脸者先在姑娘脸上扑粉,然后用双手绷着棉线,让两股线绞着姑娘脸上的汗毛,轻轻地扯起来。棉线在脸上来回地扯,反复多次,直到将汗毛扯尽。再用煮熟的鸡蛋白,在扯过汗毛的脸上滚动按摩,起到滋润皮肤,防止感染的作用。
上述程序完成后,再梳顺头发,盘成发髻,黄毛丫头就变成了俊俏媳妇。
姑娘出嫁开脸的来历,在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小故事。
相传很早以前,沔阳有户人家娶媳妇,女方家恰好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出嫁,妹妹送亲,姊妹俩平时穿戴一样,出嫁时,妹妹也和姐姐的穿着、打扮一样,连亲生母亲一时也难辨谁是姐姐,谁是妹妹。
到了男方家,姐姐下轿,妹妹陪伴身边,人们见两个姑娘一模一样,好奇地争相围观。人多拥挤,秩序大乱,牵亲婆错将妹妹当新娘牵走了。姐姐本该上前说明真相,但她羞于开口。妹妹拒绝不愿走,牵亲婆以为新娘害羞,故意作态,强行将她拉去与新郎拜了天地,又被送进了洞房。
未出嫁的姑娘,是不能见夫婿的,新郎自然不认识新娘。当新郎走近,正要与新娘亲近时,被新娘打了一耳光,新娘哭着说:“你真坏,娶我姐姐,为啥拉我拜天地、进洞房,我**我是你的妻妹呀!”
新郎听了大吃一惊,问明前因后果,方知乱中出错,误将妻妹当新娘。新郎送出妻妹,再去寻新娘,新娘早已气走,大喜日子不欢而散。
娶亲中阴差阳差,气坏了女方的父母,他们以为是男方乱点鸳鸯谱,故意戏弄人。一张状子告到官府,要向男方讨回公道。官府老爷听了原告申述、被告申辨,心里明白了。当堂判案:“男方娶亲,忙中出错,其过在女方。”女方不服,硬说男方是欺负人。官老爷说:“姑娘出嫁,既做了新娘,理应梳妆打扮,俗话说,女长十八变,上轿一大变,新娘上轿未变模样,还是与平常人一样,又用孪生妹妹送亲,男方误将妹妹当新娘,情有可原。本官做个和事佬,妹妹同新郎错拜天地,也是缘份,只好将错就错,成就好事。”女方父母虽不愿意,也无可奈何,全怪他们自己粗心大意,酿成不良后果。
官老爷担心以后再出差错,行榜规定:姑娘出嫁,要精心打扮,要让姑娘变个模样,要像新娘的样子,不能乱了礼仪。这个规定传到民间,老百姓哪能不照办。从那以后,姑娘出嫁,要开脸、盘发、换新妆。日子久了,就成了婚嫁中的一大习俗,并沿袭至今。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姑娘出嫁,开脸的习俗也在逐步演变。如今,姑娘出嫁开脸再不用线扯、蛋白摸了。而是选择高档的美容院,在那里修面、化妆、盘发,用的是高档化妆品,高级婚纱。新娘才是名符其实的“新娘”。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3万

积分

16

好友

215

主题

发表于 2017-12-26 13:11:58 来自:
   
肖作玉
以前,沔阳的姑娘出嫁,在上轿前总要大哭一场,而且哭得越伤心就越受到人们的夸奖,民间对此称“哭嫁”。姑娘们出嫁是人生中的一件大喜事,为什么要哭呢?
相传很早以前,沔阳城十字街有个名叫小英的姑娘,10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娶了一个后娘,就像母夜叉一样凶狠,家里的大小活路都要小英去做,稍不如意,就遭毒打。有一天,小英又被打得遍体鳞伤,父亲实在看不过去了,就劝后娘不要这样。后娘不仅不听,反而大闹起来,她又是哭,又是跳,又是投河又上吊,把屋里屋外搞得落花流水仍不罢休。从此,父亲再也不敢开口了,只好忍气吞声,让她为所欲为。小英16岁那年,父亲猝然病故,后娘对小英更是肆无忌惮,每天不是棍打,就是鞭抽,有时还用做鞋底的大针在小英身上猛刺,把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折磨得伤痕累累,瘦骨嶙峋,看上去简直不成人形了。
东门外有个卖菜的小伙子名叫水生,年近20,长得品貌端正,身强力壮,为人勤劳朴实、谦逊、善良,他非常同情小英,有意将小英娶来,让她跳出火坑。他把这事对父母讲后,父母十分赞同,就请媒婆前去提亲。
媒婆来到后娘家里,说明来意后,后娘心中暗喜,认为这既可除掉“眼中钉”,又可捞一笔聘礼钱,这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她要媒婆拿10两银子来,才能答应这笔婚事。当天,媒婆就把银子拿来了,要求明天娶人。后娘恨不得一下子把小英扫地出门,就连连点头称好。
次日,娶亲的花轿进门后,小英想到自已的悲惨身世,看到后娘冷若冰霜的脸色,以及家里沒有一点办喜事的样子时,不禁痛哭流涕,而且越哭越伤心,围观者无不潸然泪下。
小英来到水生家里,刚下花轿,突然身上伤口钻心地疼,口干舌渴,想喝一碗清凉水。水生想到离家不远的东门城墙脚下,有一口神奇的水井,井水清甜爽口,可治百病。这口井有半边压在城墙脚下,半边露在地面,时隐时现,人们很难见到,因此想取井水十分困难。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赶忙去到那里,不料一眼就看见了井口,满心欢喜地取了井水拿回家里,小英喝了一碗后,身上的伤口很快就痊愈了。这时,小英发现门前菜园里有道金光从地里冒出来,让她眼花缭乱,她就和水生各执一把铁鍬去挖掘,不一会,就挖出了一缸金元宝和一缸银元宝,全家人喜得连嘴都合不拢来了。
这消息传开后,人们都说这是小英出嫁时哭得好,感动了天和地,所以就出现了这些奇迹。后来一些姑娘们出嫁时也都大哭一场,期盼婚后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以致就形成风俗传下来了。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3万

积分

16

好友

215

主题

发表于 2017-12-26 13:13:27 来自:
找 鞋 子

郑   敏
在沔城和剅河一带有个特有的婚嫁习俗。那就是新娘在鞋子里装些小礼物,红包之类的,让闹洞房的人来寻找,寻到后就大声的喊:鞋子(孩子)找到(早到)了,鞋子来了。因为沔城的土话“鞋子”就是“孩子”的谐音,“找到了”也是“早到了”的谐音。为什么有这个习俗,那得从头说起。
很久以前,沔城南门的张友清和李德邦是邻居,而且同龄,两个从小一起长大,同一天结婚。张家条件好点,他们家在本地方比较霸道,一般人都不敢惹怒他们家的人。娶的媳妇家底厚实,不仅嫁妆拉了几车,还陪嫁了良田十亩。
李德邦比较老实。他们家的人都蛮善良的,经常接济穷人,哪家为难了,只要找到他们家,只要有能力帮的忙,都会很乐意的帮别人。小时候李德邦老是跟着张友清屁股后面玩,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
找了个剅河的媳妇金大秀聪明能干,就是从小没了娘,后娘对她也尖酸刻薄,只想早点把她嫁出门去。不要说嫁妆,就是李家拿去的彩礼钱也照单全收不愿拿半文钱出来。
金大秀家的亲戚们看不过眼,都偷偷的给点钱和礼物大秀,大秀把小礼物和钱偷偷的放在自己做的鞋子里。用包袱包着算是她的“嫁妆”了。出嫁的时候娘家要派几个能代表娘家的有份量的人去送亲。大秀的堂哥一直比较疼爱她,大秀就把嫁妆交给送她到婆家去的堂哥手里。
当花轿到家时,张家的花轿也同时到达。等大秀被送进洞房后,才发现没看见堂哥,她急坏了,于是李德邦派人去找。
最后在张友清家找到了她堂哥,原来两家轿子同时到达,两家紧挨着,她堂哥走错了门。
找到她堂哥的人帮忙接过包袱,打开一看好几双做工漂亮的鞋子。于是找到的人边往李家跑,边举着包袱里的鞋子喊着:“鞋子(孩子)找到(早到)了,鞋子(孩子)来了。”引得客人们都大笑起来。
本是一句幽默搞笑的话,不想真的灵验了。俗话说:伢儿是个怪,四十五日害。大秀嫁到李家两个月不到,就害起了迎门喜,九个半月后就生下了一个胖嘟嘟的小子,后来又接着生了四个儿子二个女儿。在本地能有五男二女的人是特别有福之人。
而同时一天结婚的张家,到处求神拜佛,媳妇的肚子就是没消息。
人们都认为大秀得了五男二女是因为结婚那天喊“鞋子找到了,鞋子来了”这句话是吉兆,所以姑娘出嫁都纷纷效仿把小礼物和红包放在鞋子里,故意藏着,让新郎家的人去找,找到后又大声的喊“鞋子(孩子)找到(早到)了,鞋子来了”。以此图个吉利。效仿的人多了,新婚找鞋子渐渐成了这一带独特的婚嫁习俗了。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