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6-7-8
- 最后登录
- 2018-10-31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246
- 帖子
- 33
- 主题
- 9
- 精华
- 3
- 好友
- 0
 
|
发表于 2018-6-21 17:54:46
本帖最后由 子羽 于 2018-7-9 10:07 编辑
(四)凝民心正党性,乡村治理贵在基层施治
如何保证治理有效成果,依托基层组织建设和摸索实践抓一个治字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到城乡社区。对乡村振兴而言,乡村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是近些年来农村发展受制约的主要原因。没有好的带头人,没有营造好的气氛,党在农村基层的公信力和权威受到了巨大挑战,也面临危机。今年以来,从市纪委监委通报公布的案例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违规违纪成为触目惊心的案例,其中长埫口和彭场镇出现的案例最为典型。而在检查精准扶贫工作中,也暴露村委干部对工作不重视、扶贫台账建立不完善、扶贫对象信息不清楚的一系列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直接面向农村和农民的基层党组织,如其不能代表党的形象,则党在基层的工作推进将会受到严重阻碍,影响党的执政基础。我党有先进的农村基层服务工作经验,自上世纪40年代末建国到今天,我党向农村基层倾注了大量心血,其直接体现就是投放了大量有党性、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年轻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河北正定、陕西延安开展过农村生产建设。经验在前,融会贯通在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应重在恢复基层党组织活力,立足于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具体应从巩固党群基础上着手实施。首先要让人民群众信任基层党组织,要恢复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其次,要从为老百姓着想的角度出发,培养服务型干部。我市今年推出“第一书记”下乡任职的“头雁工程”就是不错的尝试,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应考虑各村经济发展的实际,优化考核办法。今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工作,把每月的固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放到农村去开。听村情、知村貌,不少市一级党员干部在结对帮扶农村发展上有了一些针对性的帮扶办法。同时应启动“青年干部下乡任职计划”,包括从组织保障、经费保障上加大投入,确保青年干部下乡无后顾之忧,促进其积极融入投身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来说,更需要有热情、有闯劲的青年人。
二是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农村基层施治,一方面来源于我党基层组织的建设,一方面还在于引导村民参与。农村是广大农民的农村,农村基层党组织说到底也是广大农民的基层党组织。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施政方略,需要党的基层组织来实践,但最终要落实到广大村民知晓、了解,甚至通透的程度上来。农村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矛盾较为突出的地方,如果没有农民自己参与进来,一是部分农民自身无法意识到农村问题所在,“破罐子破摔”心理较为普遍,二是有志于改善农村发展状态的农村居民发挥不了作用,“手握资源干着急”。深入村民自治实践,要让每一个村民都能切实感受到农村发展的变化,都能参政议政,对农村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要发展什么,怎么发展,不再是村支部书记、村两委班子说了算,而是集体协商,共同讨论。凝心聚气,“心往一处想,谋往一处使,劲往一处使”,这样的农村不可能发展不快,不可能发展不好。历史的经验上,河南南街村、江苏华西村的村民自治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取长补短,农村村民自治实践大有可为。
三是建设法治乡村。在关于“四个全面”的论述中,“全面依法治国”排在第三位,之所以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其根本在于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还远远没有达到与改革成果进程相匹配的地步。乡村成为法制建设进程的薄弱环节。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制约,各种信息传播相对闭塞,导致村民还沿用一些古老的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来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世袭制、家族式村居管理模式也大量存在。但村规民约并非法律,也缺乏程序和内容的合法性审查,其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也与现行法律的立法准则和初衷相悖。其次,乡村执法和司法机制也不健全,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乡村的行政和法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法治化进程难以推进。人们法律意识淡薄,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以后难以及时通过司法途径得以解决,转而通过家族求助或私力救济,极易扩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主题下开展法治乡村建设,既是国家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乡村法治水平的迫切愿望。开展乡村法治建设,必须体现以公平、正义、理性为内涵的基本原则,包括继续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培养乡村法律人才,对违背国家立法精神的乡约村规,能取消的尽量取消,不能取消应考虑优化。同时,应考虑在乡村推行公开审判制度,对不涉及国家机密和重大影响的乡村纠纷处理案件,可在乡村以司法普及形式开展。
四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乡村德治水平体现的是乡村文明程度,体现是乡村居民的价值观表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公民层面体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国以往乡村道德建设,在爱国上问题不大,但在后三者上打的折扣不少,小偷小摸,张家长李家短的事比比皆是。要想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就必须致力于培育良好的道德风气,传递道德正能量,而开展道德模范建设是其一。但以往我们的道德模范建设大多集中于城市,在乡村的培育和挖掘力度还远远不够。道德模范建设以外了,还应开展道德讲坛,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都可以听。其次,应注重大力宣传农村好人好事,包括好村干部、好村医,好村民、好媳妇等,积极睦邻友好关系建设,有事“搭把手”,“远亲不如近邻”,而对于农村赌博现象应予大力扼制,反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淡漠,全面致力于提升乡村人情味。
五是建设平安乡村。平安乡村建设首先应该打击邪教和迷信活动,保证风清气正的乡村环境。其次,应该打击村霸、路霸,不给农村黑恶势力留生存空间,净化农村地区发展环境。三是完善农村平安监控系统,在乡村重点地区路段、村委会、村民聚集活动区、汽车站点、村内企业、“三小店”及其他村内重点部位为标准,将农村视频监控再升级,实现天网覆盖,让犯罪行为无所遁形,治安防范做到无遗漏无死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