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

积分

6

好友

136

主题

发表于 2020-7-23 07:45:02 来自: | 查看: 79280| 回复: 1
psc.jpg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经过百年的传承,荆州花鼓戏已经融入了地方文化中,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
  荆州花鼓戏源于民间歌舞,如渔民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民谣,这些都是花鼓戏的源头,后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子”初级形式,被称之为“地花鼓”。据老艺人推测,“地花鼓”最迟形成在清嘉庆年间。
  清同治年间,荆州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来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为主,后来由于“打锣腔”等腔调的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较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才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
  都说荆州花鼓戏属于“打锣腔系”,此话不假,打锣腔,又称“锣腔”,用当地方言演唱,男女同腔,一板三眼,曲调深沉、悲怆,多用于中老年人诉述惨痛往事和抒发悲愤的情感。该腔可独立成段,首句和尾句可散唱,还可与四平腔连接演唱。
  荆州花鼓戏四平腔,每段唱腔由四句唱词和四个腔句构成。第一、四腔句顶板起唱,第二、三句句中消板起唱。唱段前及二、三句后有长短不同锣鼓过门或丝弦乐过门。该腔男女分腔,依行当不同又分为:女四平、小生四平、男四平、老生四平、丑四平等。
  荆州花鼓戏高腔,俗称“骷髅腔”,来源于田间劳动的《薅草歌》,农民薅草时,为持续繁重劳动的需要,往往以高亢的音调,悠扬的旋律来抒发感情以减轻疲劳。为什么荆州花鼓戏高腔叫“骷髅调”呢?
  花鼓戏吸收其为主腔时,保留了这种声高且嘹亮的特点。由于旋律优美,抒情性强,男女老少都能哼唱,故群众对之冠以各种俗称雅呼。如“骼髅腔”,即高亢、开阔的意思;“枯六腔”,意为意调很高,一般好嗓多唱“六”字调;“箍六腔”,由于唱腔抒缓,每唱六句唱词落一次板;“栈骼髅”,即优美动听的意思。此外,还延伸出“骼髅花鼓”、“骼髅班子”等称呼,是花鼓戏最有代表性的唱腔之一。高腔善于抒发多种感情;如喜、怒、思、悲、恐、惊等,舒缓时如行云流水、激情时又紧张激烈。故又有“喜高腔”、“悲高腔”、“快高腔”、“慢高腔”等多种区别。
  该唱腔男腔粗犷、豪放,女腔婉转柔和,且字句安排和行腔处理均较为灵活,可塑性也很强,演员和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需要灵活安排,因而是荆州花鼓戏最有代表性的唱腔之一,一般多用于本戏中唱腔的演唱。由于高腔善于抒发悲怨深沉的感情,在许多剧目中被用于重点唱段。
  悲腔是高腔的一种反调唱法,为女角色悲痛时专用。音域较宽,其唱腔酷似江汉平原农村妇女哭声,且“哟喂哟”及起伏较大的拖腔,更能抒发悲痛、压抑、痛苦的感情。由于高腔善于抒发悲怨深沉的感情,在许多剧目中被用于重点唱段。如《三官堂》中秦香莲的长段唱词就用高腔转接悲腔处理,其唱腔常插入“叫头”、“哭头”以增强婉转凄切、如泣如诉的气氛,恰当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情感。在民间,盛传着“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誉。
  荆州花鼓戏的“圻水腔”,它源于浠水“哦火腔”,此腔以叙事为主要功能的一种唱腔,旋律曲折,富有抒情性。圻水败韵为圻水腔的一种变体唱法,结构相同,仅有三眼板一种板式,曲调情绪较压抑。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荆州花鼓戏已逐渐兴盛。沔阳地区相继出现了汪(春保)、黄(二生)、史(旺)、贺(霞龄)“四大门头(徒)”。汪家门头汪源发是沔阳花鼓戏的鼻祖,沔阳县昌家湾人,“穿街过市流浪苦,沿门乞生唱花鼓”,以推车花鼓、采莲船、唱小曲子、打莲厢、瓦子板传艺。“四大*”的出现以及他们的传艺受徒、谱系传承,这是沔阳花鼓戏成长的重要标志。荆州花鼓戏的舞台语言(包括念、唱)基本采用天门、沔阳一带的通用方言语音,又摒弃其土俗语。在四大*时期,沔阳花鼓戏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一不奤(tǎi),二不黄,要过天门到沔阳”,也就是说花鼓戏必须以沔阳语音为标准。如果在表演中使用了奤音(指河南、陕西、江浙、闽南语音)、黄音(指天门河、通州河、襄河语音)就演砸了,就会遭到人们的非议和同行的耻笑。
  荆州花鼓戏单篇牌子,常用的曲牌有西腔、十枝梅、思儿腔、思儿悲腔等,多旦行使用。荆州花鼓戏行当分旦、生、丑三类。旦行有正旦、二旦和花旦;生行有小生、生角、老生;丑行不细分,但代扮摇旦、老旦及杂角。小生多扮演青年男子,也有反串的女小生。正旦多扮演端庄娴淑、性格刚强的中青年女子。花旦又称“铁扁担”行当,花旦步法轻快灵活,演细腻,道白清脆,多扮演泼辣的中年妇女和活泼伶俐的小姑娘。丑此行戏路宽,多扮演雇工、书童,店家、教书先生,恶少等,有的机智聪明、风趣诙谐,有的刁钻、奸猾。生角:多扮演正直、刚毅、豪爽、潇洒,以及爱打抱不平的人物。
  早期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戏班发展较快,仅天门、沔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多达近200人。培训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集中传艺的,称为“科班”,如沔阳艺人崔松所开设的科班,历二十余年,共七届,授徒八十余人。科班短期训练,师傅口口相传教三、四出戏。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解放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成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摆脱了初期的“草台”阶段,进入城乡剧场公演。
  “听天门,看潜江,又听又看是沔阳。”荆州花鼓戏是江汉平原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十里不同音,由于流行地区不同,其“唱、帮、打”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荆州花鼓戏之所以能在江汉平原开花结果,这是和地区本身就具有肥沃的艺术土壤分不开的,只要有种子落地,就一定会生根发芽。荆州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197多个,内容涉及生活、爱情、公案、历史等各种题材,音乐有四大主腔和小调二百余支,地方色彩浓郁。伴奏活泼,旋律流畅,深受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凸现出民间文化顽强的生命力。(文/思乡远梦)
psc (1).jpg

1万

积分

4

好友

696

主题

发表于 2020-7-23 09:44:05 来自:
学习了。收藏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